花花汗斑好難消?了解原因、治療方法與預防
汗斑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和香港腳、灰指甲,以及部分的毛囊炎一樣,都是起因於黴菌感染,在天氣溫暖潮濕的台灣,發生的機率就更高了。
汗斑因為常引起皮膚顏色的變化,在外觀上不是很好看,也導致不少民眾的困擾。
所謂汗斑是什麼?
汗斑(Tinea versicolor) 又稱為變色糠疹 (Pityriasis versicolor )或花斑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真菌感染,由皮膚表層的酵母菌過度增生所引起。

不同於皮癬菌(Dermatophyte)感染的體癬和香港腳,汗斑是由「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Pityrosporum) 家族的酵母菌所引起,本來就存在於健康人的皮膚表面,屬於與人體共存的正常菌叢之一。
當環境因素促使這些菌類過度繁殖時,就可能導致皮膚出現變色斑塊,這就是汗斑的主要形成原因。
當皮膚受到感染後,會出現一塊塊脫屑的斑塊並且會讓皮膚變白、變紅或變褐色,也因此稱為變色糠疹;汗斑通常好發在前胸、後背及上手臂的位置,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在臉部、四肢、皮膚皺褶容易累積汗水、皮脂處。
此疾病雖然不會危及生命與嚴重危害皮膚健康,但可能影響外觀,引起患者心理壓力或容貌焦慮,尤其是在台灣夏季炎熱潮濕的氣候、流汗過多、油脂分泌旺盛的情況下,更加容易反覆發作。
延伸閱讀 : 完整香港腳類型症狀、治療與預防
汗斑的確切原因與病理型態
汗斑的致病菌主要是「糠秕馬拉色菌 Malassezia furfur」,叫它「皮屑芽孢菌」大家會比較熟悉,因為它也是導致頭皮屑和脂漏性皮膚炎的元兇之一。
當這些酵母菌因某些內外因素而過度生長時,會由酵母型轉為絲狀菌型,並產生自由脂肪酸進一步破壞角質層,導致皮膚表層的色素變化與炎症反應。
這種黴菌其實本來就會出現在人體的皮膚上,正常的狀況下不會導致疾病,但當環境的條件發生變化時,例如溫暖、潮濕、多汗…的狀況下,這種黴菌就可能會大量生長感染皮膚,導致汗斑的發生。
誘發因素包括:
• 高溫潮濕氣候
• 過度流汗 • 油性膚質
• 過度使用油脂含量高的乳液或防曬霜
• 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其他免疫疾病相關患者等…)
• 青春期後皮脂腺活性增加

以臨床上的數據來說,活動量高、皮脂腺與汗腺發達的青少年、青壯年較容易得到汗斑,且以男性居多;但如果因職業或生活因素,長期處於在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下,或者是流汗流得很多,衣服又不夠通風時,或者是有使用高油脂的護膚品導致肌膚較黏膩的狀況,也會容易導致汗斑。
像是需要穿著厚重軍服並高強度訓練的士兵、和年輕喜愛運動的學生、高溫高勞力的藍領勞工職業者,都是汗斑感染的常客,但汗斑跟不良的衛生習慣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因此請勿認為有汗斑的患者就代表不愛乾淨。
汗斑最主要的形成原因還是溫暖、潮濕、容易出汗的環境,使本身就存在於表皮的真菌過度繁殖,才容易導致汗斑出現。
除了環境因素外,由於人體分泌的皮脂為皮屑芽孢菌的主要養分來源,因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體質、汗腺較常人發達的多汗症患者也需多加留意。
另外,在免疫力較低下的患者 ( 糖尿病、化療後、服用免疫調節劑、服用抗排斥劑….等 ) 汗斑也會比較嚴重。
汗斑為什麼會變色?
汗斑的變色斑塊通常是黃褐色、粉紅色或淺白色,色澤可能隨時間及陽光曝曬改變。
汗斑變色原因如下:
•變白:研究發現皮屑芽孢菌會分泌杜鵑花酸(Azelaic acid),而杜鵑花酸具有抑制皮膚色素生成的作用;因此皮膚的黑色素細胞功能被抑制後,造成局部色素脫失(hypopigmentation)後皮膚變白。
•變紅粉色:有些汗斑在較嚴重時出現皮膚輕度到中度不等發炎的情況,或是出現脫皮現象時,肌膚受損出現泛紅、刺激現象。
•變黑褐色:在汗斑在較嚴重時出現皮膚輕度發炎的情況下,皮膚癒合的過程中會導致出現色素沉澱(hyperpigmentation)現象。
經由紫外線曝曬後,正常皮膚會變黑,而被皮屑芽孢菌感染所產生杜鵑花酸的皮膚不會,導致斑塊與色差更明顯。

杜鵑花酸其實學名叫做壬二酸(Azelaic acid),但是它的英文名字跟杜鵑花(Azalea)實在太像了,所以就逐漸演變稱之為「杜鵑花酸」,這種酸類原本就自然存在於裸麥、大麥、小麥這類的穀類中;在一般人體皮膚表面,自然會有皮屑芽胞菌(Malassezia furfur),這種酵母菌會把油酸降解成杜鵑花酸。
而杜鵑花酸本身為較溫和的弱酸性且對孕婦為安全的,具有溶解角質、控制毛囊的過度角化、也能部分溶解粉刺,降低粉刺的生成,對於皮膚刺激性較低,又無光敏感性,因此常見於美容保養產品中,對於肝斑治療的外用藥品上也十分受歡迎。
另外杜鵑花酸對於皮膚表面導致感染的兩種常見細菌 : 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都能產生抗菌的效果。

汗斑的自我初步鑑別診斷
• 背部、胸口、頸部、上臂等「容易出油」、「出汗量多」、「容易曝曬」的部位。
• 多為圓形或不規則淺膚色、白色、棕色、粉紅色的斑塊。
• 輕微脫屑,常伴有微癢感,但也可能為無感症狀。
• 使用指甲或玻璃片刮拭斑塊,可能會出現細微的糠狀脫屑。
• 若斑塊於陽光曝曬後不變黑,但仍與周圍皮膚色差明顯,需高度是否為其他疾病。
• 白斑癬(Pityriasis alba):皮膚輕微發炎,發炎過後新長的皮膚,會跟旁邊沒有發炎的皮膚有色差,所以看起來白白的。

• 白癜風(Vitiligo):慢性的皮膚病,與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有關,導致患處色素減少,令皮膚呈現較白的異常斑塊。

•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發炎性皮疹的一種不具傳染性,主要見於青年及中年人,好發於軀幹和四肢近端,且為大小不一、數目不等的類圓形覆少量鱗屑的紅斑。
目前關於玫瑰糠疹致病原因雖無明確答案,但醫學界高度懷疑玫瑰糠疹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好發於春、秋季氣溫變化較大的季節裡,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只會長一次玫瑰糠疹,且病人偶爾有類似感冒的症狀。這個理論目前無法證實,而且玫瑰糠疹不會傳染。

如有疑慮,應就醫由皮膚科醫師進一步確診,必要時進行伍氏燈照光檢查或顯微鏡鏡檢。
延伸閱讀:油膩頭皮屑好不了?有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
汗斑會傳染給其他人嗎?
汗斑傳染性極低、基本上是難以傳染給他人。
因此,與汗斑患者共用物品(如毛巾、衣物)雖非最佳衛生習慣,以皮膚科醫學角度也非常不建議與他人共用貼身接觸性物品,但並不會就因此被傳染汗斑,不過若是共用者有其他皮膚疾病如 : 香港腳、病毒疣、灰指甲、其他真菌或黴菌感染性皮膚炎,則有可能被傳染唷 !
汗斑常見的治療藥物介紹
汗斑在治療上其實不算困難,它是皮膚表淺的真菌皮膚感染,因此使用外用或者是口服的抗真菌藥物,就是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分為局部與口服用藥兩類,依病灶範圍與嚴重程度選擇。
局部外用藥物:
適用於輕度或局部性汗斑
• 抗黴菌藥膏:有效的外用藥膏包含唑類(Azole)的藥膏,例如:ketoconazole, econazole…等、terbinafine藥膏及ciclopirox藥膏。療程通常需1~2週才能有效治療病情及避免早期復發。
• 含硫磺、硒化物或水楊酸洗劑:如硒化亞汞洗劑(Selenium sulfide shampoo)、活膚鋅ZPT(zinc pyrithione)洗劑,清洗病灶處(須停留5~10分鐘),單獨連續使用7天也能有很好的療效;或建議塗抹於整個受影響區域,每日1~2次,連續使用2至4週。
台灣較常見洗沐產品如 : CeraVe適樂膚水楊酸煥膚淨嫩潔膚露、左顏右色硫磺抑菌沐浴皂液;實際適用狀況請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後再使用。
口服抗真菌藥物:
適用於廣泛性、反覆復發性、外用藥物療效不彰顯的患者 :
常用藥物成分包括:
Itraconazole ( 例如: Sporanox Cap適撲諾膠囊; 或 Fluconazole例如 : Diflucan Capsule泰復肯膠囊。)
• Itraconazole 通常建議每天200mg、治療5~7天。
常見副作用為暈眩、視力模糊、腹瀉、頭痛等,若發生後無法忍受,請回診告知醫師進行調整;若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深色尿、心律不整、水腫等,請立刻停用通知您的醫師。
注意事項 :
1.若您已知對此藥物過敏,請提前告知。
2.有服用以下藥物,如:dronedarone, eplerenone, felodipine,ivabradine, lurasidone, quinidine, ranolazine, ticagrelor, lovastatin,simvastatin, 麥角生物鹼, terfenadine請告知。
3.有心、肝、腎、肺部相關疾病或病史者,請告知醫師。
4.建議與制酸劑、降低胃酸之藥物間隔至少2小時。
5.懷孕婦女不建議使用可能會影響胚胎,若您計畫懷孕,請向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服藥期間須做好避孕措施。
6.服用本品可能會有視力模糊或頭暈的情形,操作危險機械或駕駛時請多加留意。
• Fluconazole則建議每週300mg、治療2週。
常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肝功能不良、皮疹。
注意事項 :
1.如果同時在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要告知醫師或採取別的避孕方法,因為此藥會減低口服避孕藥的效果。
2.服用此藥必須完成醫師指示的使用天數,不可擅自停藥或增減劑量。
3.如果對此藥有過敏現象或是腎功能受損的患者,使用此藥前要告知醫師,依照情況做適當的調整。
4.若同時併服其他藥品前,例如:制酸劑、抗凝血劑(如:可邁丁)、口服降血糖藥物、抗癲癇藥(癲能停)等,要告知醫師,避免因為藥品的交互作用而造成影響,如果必須同時並用制酸劑,至少間隔兩小時以上。
這兩種治療都可以達到超過80%的治癒率,療程通常為連續服用幾天或間歇性治療(視醫師評估而定) 汗斑色素異常可能在治療後數週甚至數月內仍存在,但不代表治療失敗,患者避免自行停藥或任意購買口服藥,應由醫師評估處方。
Itraconazole和fluconazole 這兩種抗真菌藥物,雖然相較其他已進用成分來說安全許多,但仍須注意些微的藥物作用及肝毒性,以及是否有服用其他藥物、慢性疾病、特殊體質、心血管或血液功能異常,都需要在就醫時完整與醫師告知,服用前後建議可於健康檢查時抽血追蹤肝指數是否正常。
汗斑患者日常注意事項與預防?
日常保養與預防重點
• 保持皮膚乾爽清潔,避免長時間流汗悶熱
•洗澡後徹底擦乾,尤其是皺褶、關節及出汗多部位
• 選擇透氣棉質衣物,避免穿著緊身不透氣、化學纖維不吸汗的衣物
• 避免過度使用油性乳液、防曬或護膚品
• 高溫潮濕季節時,可定期使用抗真菌沐浴劑、洗髮乳預防汗斑復發
• 加強免疫力與均衡飲食,減少疾病誘發因子
預防復發
汗斑容易復發,尤其在夏季,因此對於有多次復發病史的患者,更需在稍有症狀時立即回診,並與醫師討論完整治療計畫;醫師可能建議定期使用局部抗黴菌洗劑或短期口服抗黴菌藥物作為預防性治療。
但在台灣很少有 ketoconazole、ZPT(zinc pyrithione)的沐浴乳,多數是在抗屑洗髮精這類的產品中,使用洗髮精來塗抹基本上是不會有太大問題,但仍需要與醫生仔細討論自己症狀、膚況是否合適以及建議使用次數。
汗斑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皮膚真菌感染,雖不具高度傳染性,但有可能會影響肌膚外觀與患者生活品質,或者是與其他相關類型皮膚疾病混淆。
透過正確診斷、有效治療與良好衛生習慣,大多數患者可以完全控制病情並預防復發。若有不確定症狀,應諮詢皮膚科醫師以獲得適當診斷與處置。